一、外国语学院简介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历史悠久,前身为建校初期的基础部外语教研室。1996年开设英语专业,2006年开设日语专业,2008年正式更名为外国语学院。学院持续深化内涵建设,谋求高质量发展。现有英语系、日语系、翻译系、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三教研室、研究生英语教研室等教学机构,负责学院英语、日语、翻译三个专业教学以及全校本科和研究生外语教学。目前学院拥有省级一流本科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首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
学院依托“人文化、国际化、外语+”办学理念,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人文素养、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语言服务、文化交流、经贸往来以及轻工、管理、外事等领域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外语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铸魂育人新成效
外国语学院党总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把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学院各项工作计划和改革举措当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1.政治引领,厚植凝心铸魂底色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夯实自身建设,全面净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公道正派、勇于担当,富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党员干部队伍政治强、作风好、业务精,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学院上下一心,同心同向,努力使各项工作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温暖和谐的育人环境。
2.一融双高,增添育人成效亮色
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部署,主动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对外交流合作、学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薄弱环节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把融合要求贯穿到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把每项工作、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确保中心工作部署和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推进党建工作实现“一核引领,多元一体”。
3.五育并举,彰显外语人文特色
坚持以“人文化、国际化、外语+”为办学特色,构建“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学业引路,行为教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的育人体系,开设人文讲坛,举办外语课程思政工作坊,实施“山椒外语计划”公益项目,开办“微光暖阳”心理育人工作室,开展“未来星 共闪耀”职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等系列活动,打造人文气息浓厚、专业特色鲜明育人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1.以生为本,培根铸魂,强化立德树人教育
学院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在知识和技能传授中强化思想引领。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导向,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和课程思政工作坊,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立体场域。
学院将“人文化”特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落实课程思政取得显著成效,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教学内容被收录到外教社课程思政资源包,供全国百余所院校使用;《大学写作》教师团队获得2023年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3》课程荣获首届“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优秀奖;《日语高级视听》等3门课程入选大连工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汉译英》、《中国文化概论》等22门课程入选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同时,学院以“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为抓手,构建“党政思想引领+爱国情怀厚植+学业职涯规划+创践能力提升”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充分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广阔舞台,多项思政教育品牌活动被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
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内涵建设和公共外语教学保驾护航。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6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5人。学院重视教师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长期聘请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外籍教师到学院任教,同时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为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学院每年组织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等组织的“一流专业建设”、“课程思政改革”、“一流课程建设”等研讨会、研修班100余人次,每年组织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教研活动、听评课、教学观摩等教学活动近200次。学院教师综合素质持续提升,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和辽宁省优秀教师各1人,获得“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获得全国外语教学大赛省赛及辽宁省教育教学创新大赛等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3项,校级教学评价优秀奖10余项。
3.打造一流课程,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课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石,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高度重视一流课程建设,以持续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构建“外语+”听说读写译全链条式课程集群,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深化课程内涵建设,不断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学院发挥日语省级一流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本科专业基础建设,着力打造一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首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日本企业文化》、《大学英语》等10门课程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中国文化概论》、《综合英语》等5门课程获批大连工业大学一流本科课程。
4.中外联合培养,凸显“国际化”办学特色
学院充分发挥中外高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民间团体等资源优势,“五位一体”协同开展中外读书会和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每年邀请海外学者讲学10余人,开展中外交流活动年均30余次。持续拓宽学生视野,搭建中外青年交流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
学生培养方面,有效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创价大学、群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本科及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赴日短期研修、海外实习项目等,近年来学生赴日留学研修百余人。
师资培养方面,实施《大连工业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境)研修专项计划实施办法》,推进师资队伍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派遣教师赴美国、日本等国家访学,赴海外参加外企研修,提高教师学历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目前大多数教师均具有赴海外留学或研修经历,近年来多位教师取得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
5.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学院承担全校大学英语教学任务,负责的《大学英语》课程于2018年荣获校级精品课程,2021年荣获省级一流课程,2022年荣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自2022年起,大学英语开始尝试新一轮教学改革,学院根据新文科建设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最新要求,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精神,通过完全学分制改革及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创建了“交互性、实用性、合作性”三性合一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新理念,完成了多层次、模块化、彰显校本特色及优势学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通过创建凸显我校轻工行业区域特色的“模块化+定制化”的大学英语课程群,将各类课程资源与学生的多元学习特征深度融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语言学习、思辨能力和学科能力的协同发展、有机融合,提高学习者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学习效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轻工行业复合型人才。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我校参与全国性学科竞赛的成绩令人瞩目,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阅读/写作/演讲/口译/笔译大赛、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辽宁省笔译大赛、全国大学生翻译竞赛等各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同时在创新创业项目中,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多项,并发表论文多篇。使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得到锻炼,竞争力获得提升。
四、加快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动外语教学高质量发展
1.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持续优化改进
学院以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为培养定位,始终坚持在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加快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创新。学院面向学科前沿、知识创新、科技变革、人文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探索出新文科背景下“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新范式,推动外语教学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育人实效。
近年来,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不断涌现,学院教师获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项、中国轻工业“十四五”规划教材及数字化项目4项、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省级项目20余项。
学院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级别 | 年度 |
1 | 轻工类高校“理解当代中国”日语课程建设与课 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 | 赵 强 | 国家级 | 2023 |
2 | 智能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路径探索 | 潘晓玲 | 国家级 | 2022 |
3 | “大思政”格局下党史学习教育沉浸式情境体验教学改革融入课程思政耦合路径实效性研究 | 邓 楠 | 国家级 | 2021 |
4 |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于晓玲 | 省 级 | 2023 |
5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译教学资源库建设 | 单 丽 | 省 级 | 2023 |
6 | 基于新文科建设的日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 | 于晓玲 | 省 级 | 2023 |
7 | 多维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成效评 价研究 | 鞠 丽 | 省 级 | 2022 |
8 |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 张 姣 | 省 级 | 2022 |
9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三进”专项课程思 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于晓玲 | 省 级 | 2022 |
10 | 《日语翻译》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共建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朱玉萍 | 省 级 | 2022 |
11 | 轻工科技日语教程 | 刘爱君 | 省 级 | 2021 |
12 | CBI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鞠 丽 | 省 级 | 2021 |
13 | 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 践平台构建 | 王阿菊 | 省 级 | 2021 |
14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写作课程融合研究 | 李 丹 | 省 级 | 2021 |
15 | 轻纺类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 于晓玲 | 省 级 | 2021 |
16 | 信息技术赋能下轻纺院校一流本科课程高级日语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单 丽 | 省 级 | 2021 |
17 |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轻纺类高校外语专业课 程体系整合与实践研究 | 王阿菊 | 省 级 | 2021 |
18 | 基于“一导向三融合”的轻纺类高校大学英语教 学创新与实践 | 刘 莹 | 省 级 | 2021 |
19 | 轻纺类院校外语专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研究与实践 | 赵 强 | 省 级 | 2021 |
20 | 新文科背景下轻工院校人文课程的OBE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 潘晓玲 | 省 级 | 2021 |
21 |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革新与实践 | 刘爱君 | 省 级 | 2021 |
22 | 大学写作课程的教与学模式改革研究 | 李 丹 | 省 级 | 2021 |
23 | 基于OBE的轻工类高校《世界文学名著导读》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 聂英杰 | 省 级 | 2020 |
24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ESG理念的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 鞠 丽 | 省 级 | 2018 |
25 |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日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于晓玲 | 省 级 | 2018 |
26 | 艺术及服装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学科英语视角 | 郭铁妹 | 省 级 | 2018 |
27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模块大学英语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 鞠 丽 | 省 级 | 2018 |
28 | 基于项目的英汉笔译协作教学模式初探 | 路雅琴 | 省 级 | 2018 |
29 | 基于跨校修读课程的《日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朱玉萍 | 省 级 | 2018 |
学院教师承担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年度 |
1 | 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英语智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 鞠 丽 | 2023 |
2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外语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 于晓玲 | 2023 |
3 | 数字化时代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翻译实践教 学基地建设 | 孙丽莎 | 2023 |
4 | 基于OneClass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 学模式的实践 | 杨 鹏 | 2023 |
5 | 基于学习平台的大学英语实践课程建设 | 王阿菊 | 2022 |
6 | 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0neClass智慧教学平台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刘 莹 | 2022 |
7 | 基于校企合作的外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 于晓玲 | 2023 |
8 | 日语专业翻译与写作实践基地建设 | 单 丽 | 2022 |
9 | 情景化英语听说教学虚拟仿真实验 | 许卓艺 | 2022 |
10 | 创新创业人才需求背景下日语教学改革研究 | 赵 强 | 2022 |
11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于晓玲 | 2022 |
12 | 基于OBE理念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 潘晓玲 | 2022 |
2.改革成效突出,培育优秀教学成果
学院坚持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提升外语教学质量,深入挖掘教学实践中的亮点与创新点,推动教学成果总结凝练,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成果的激励性、导向性作用。近年来,学院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
学院教师教学成果奖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级别 | 年度 |
1 | 基于学生多元需求的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 式研究与实践 | 鞠 丽 | 省级二等奖 | 2023 |
2 | 轻纺类高校“一中心三融合五协同”日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于晓玲 | 省级二等奖 | 2023 |
3 | 轻纺类高校“双导向三融合四协同”复合型外 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阿菊 | 省级二等奖 | 2023 |
4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日语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刘爱君 | 省级二等奖 | 2022 |
5 | 轻纺类高校大学英语“五化三融合”多维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鞠 丽 | 省级二等奖 | 2021 |
6 | 轻纺类高校打造“人文化、国际化、外语+”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 刘爱君 | 省级二等奖 | 2021 |
7 | 面向轻纺行业的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韩银燕 | 省级二等奖 | 2021 |
8 | 轻工特色高校基于跨校修读课程的翻译教 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刘爱君 | 省级二等奖 | 2019 |
9 |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体系 的构建与实践 | 杨 华 | 省级二等奖 | 2018 |
10 | 研究生学术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 郭铁妹 | 省级二等奖 | 2018 |
11 | 能力驱动型“互联网+”大学英语“混合式”教 学研究实践与成效 | 鞠 丽 | 省级三等奖 | 2019 |
12 | 人工智能赋能下应用型高校智慧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周景辉 | 省级三等奖 | 2019 |
13 | 应用型高校轻纺类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体 系研究与实践 | 韩银燕 | 省级三等奖 | 2019 |
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高质量充分就业创造佳绩
通过持续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生的外语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综合能力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教融合创新创意项目大赛、“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挑战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日语技能大赛等多项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奖项百余项。
同时,学院以设置“七色种子成长计划”七类能力素质为主线,围绕以赛带学、实践育人引领学风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稳步提升。通过就业“一把手”工程,以“职场通勤车”为抓手,积极开展访企拓岗,打造体验式职业能力提升培养模式,全员联动精准促就业,高质量充分就业创造佳绩。众多毕业生就职于惠普、IBM、埃森哲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部分学生毕业后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吉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以及日本大阪大学、一桥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外国语学院成立以来,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秉承着“博学精思 笃行致新”的校训精神,坚持“人文化、国际化、外语+”办学理念,在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领域持续发力,学院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未来,学院将继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升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在外国语学院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取得新突破。
文字/于晓玲,鞠丽,邓楠 图片/于晓玲
编辑/郑培国、于晓玲
审核/郑培国、于晓玲、冯振威